2025年6月9日至15日是我国首个老年人跌倒预防宣传周”。
跌倒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在我国,跌倒是老年人因伤害到医疗机构就诊的首位原因,也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何为跌倒?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跌倒?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就是指身体倒在地面或更低的平面。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跌倒?
老年人跌倒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下肢肌力减弱、平衡功能下降、步态不协调、视力减退、分辨能力下降,导致跌倒风险上升。
肌肉骨骼问题:肌肉力量减弱,尤其是腿部肌肉,行走时支撑力不足,容易失去平衡。骨骼密度降低,骨质疏松,一旦跌倒,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神经系统功能衰退:反应速度变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下降,如遇到地面不平或障碍物时,不能及时调整步伐和身体姿态。
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会导致肢体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行走时身体摇晃,极易跌倒。脑卒中后遗症可能影响肢体协调性和平衡功能。
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等,可能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情况,尤其在体位突然改变时,容易因血压调节失衡而跌倒。
其他疾病: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低血糖反应,导致步态异常或突发晕厥而跌倒。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会影响行动能力。
药物因素
服用:
镇静催眠药、抗抑郁焦虑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麻醉剂、肌松剂等神经系统药物;
利尿剂、泻剂、血管扩张药等引起血容量相对不足、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还有磺脲类降糖药引起低血糖,都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等,增加跌倒风险。
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会影响注意力和判断力,使行走时分心或对周围环境的危险性缺乏警觉。
部分老人存在“不服老”心理,对自己的身体能力过于自信,做出超出能力范围的动作,也容易导致跌倒。
外在因素:
地面湿滑、不平整,未固定的小块地毯,过道放置杂物。
门槛、台阶、楼梯过高、过窄,光线差,座椅、坐便器高度过低且无扶手等,都可能增加跌倒风险。
坑洼不平、积雪结冰的路面,无斜坡通道的人行道,扶手松动的楼梯围栏。
下雨天视线不清、强风时行动不便、高温中暑等,会给老年人带来受伤的风险。
穿着因素
鞋的大小不合适,鞋底过厚、过软、过滑,或者衣服过长、过松,都容易造成跌倒。
社会因素
独居、社会隔离等可能使老年人缺乏照顾和帮助,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无法及时得到支持,增加跌倒风险。
“1234”防跌倒行动
老年朋友们要树立“不跌倒,我能行”的信心。
通过“1234行动 ”(即1个跌倒风险测试、2个功能锻炼动作、3处居家环境改造、4个良好行为习惯)来预防老年人跌倒。
1
个跌倒风险测试
记录以平时走路速度步行4米所需时间(秒),如果测试结果大于等于5秒钟,提示存在跌倒风险。
2
个功能锻炼动作
通过开展“单脚站立”和“坐站练习”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加强肌肉力量。
此外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慢跑等对老年人预防跌倒都很有帮助,在保障运动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科学、规律的运动,有助于减少跌倒发生的风险。
3
处居家环境改造
家中容易发生跌倒的区域有院子、卧室、卫生间,重点对这三处区域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家居环境的安全性对预防跌倒十分重
4
个良好行为习惯
1.凡事量力而行,不逞强,不登高取物,不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体力活动;
2.让自己“慢”下来,遇事不慌不急,主动放慢速度;
3.接受和使用辅具,建立主动使用拐杖、洗澡椅、眼镜等适老辅具的习惯;
4.集中注意力,走路、做家务、运动锻炼中尽量集中注意力,不要边思考边行动,避免分心。
老年人跌倒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预防很重要。
相信只要多加注意,就能减少跌倒的概率,保护自己,远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