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永人民医院 > 宝医新闻 > 媒体报道

宝医动态

媒体报道

于志勇:一位基层骨科医生的“微创”人生

日期:2025-04-14 信息来源:

  2025年2月的一天,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手术室内,无影灯下,于志勇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正在为一位22岁的快递员实施脊柱内镜手术,通过0.8厘米的微创切口摘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髓核。监控屏幕上,被放大的神经血管纤毫毕现,他的动作精准而稳定。这是这位43岁就已经满头白发的山东汉子当天做的第3台手术。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脊柱创伤骨科主任于志勇的故事。

选择医学,赤脚医生播下的种子

  1981年生于山东的于志勇,童年记忆里总飘着卫生所消毒水混杂着中药的味道。体弱多病的他常被父亲背着去找赤脚医生杜大夫,“那时觉得他白大褂口袋里能掏出各种神奇药片”。有次高烧41度,杜大夫用酒精给他擦遍全身降温,冰凉的触感与体温计反光的汞柱,构成了他对医学最初的敬畏。一颗立志成为医生的种子,也在心底悄然种下。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开启了自己的从医之路。 

  于志勇本科毕业于山东滨州医学院。此后他继续深造,考取了骨科专业的研究生,并于2010年获得暨南大学外科硕士学位,在读研期间,他选择了脊柱创伤骨科这个细分学科。

  于志勇对脊柱创伤骨科的兴趣,不仅源于“中国人要挺起脊梁”这一充满力量感的寓意,更因为腰痛这一极为普遍的健康问题。据他介绍,超过90%的人一生中都会经历过腰痛,腰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且部分腰痛病症治疗棘手、容易复发。这份挑战,点燃了于志勇探索的热情,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众多腰痛患者解除病痛。 

  硕士毕业后,于志勇原本有机会留在三甲医院,但因种种原因机缘巧合下,他来到了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

国际视野与科研突破,从美国实验室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暨南大学硕士期间,于志勇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前往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学习的机会。在美期间,他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与导师共同撰写了深圳市骨科界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椎间盘再生”的相关课题,并成功获得了立项。这次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更让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美国先进的信息化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充足的科研资源,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他日后的临床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技术锤炼与名师传承,15年磨砺成就脊柱创伤骨科专家

  在临床技术的学习上,于志勇同样积极进取,他的硕士导师,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创伤外科主任杨大志教授,以严谨的手术操作风格著称。跟随导师学习期间,于志勇学到了扎实的手术理念和基础。他深知,脊柱外科医生的培养周期漫长,需要15-20年,且需一定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才能独立开展脊柱外科手术。这一认知让他在技术追求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专注。 

  2016年,于志勇前往西京医院进修,师从陶惠人教授和显微外科专家赵广跃教授。陶惠人教授因成功治疗“折叠人”而闻名世界,于志勇跟随他学习脊柱微创手术,回院后将所学技术成功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跟随赵广跃教授学习显微技术后,他回到福永人民医院开展了显微技术,医院创伤显微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能够处理复杂的血管伤、断肢再植以及皮瓣技术等,为更多创伤患者带来了福音。 

  除了进修学习,于志勇还积极参加各类专科会议,分享病例、交流经验。他也经常邀请专家到医院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时刻保持对行业前沿技术和理念的敏锐洞察力,确保自己的技术始终处于先进地位。 

战地医学的启示,以色列进修与创伤救治体系的革新

  于志勇的从医经历中,有一段特殊的时光—在以色列瑞本医院的研修。以色列作为一个战争频发的国家,在创伤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瑞本医院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可随时转换为战时医院的医疗机构;战时,整个医院可以转入地下独立运转,地下拥有独立的水电供应、手术室、各种医疗设备等。其先进的医疗理念和高效的救治体系,给于志勇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这里,伤员可以通过直升机快速转运至医院平台,直接进入手术室接受救治,整个过程迅速而规范。

  于志勇告诉记者,在以色列学习了这种快速、规范、果断的救治理念,并在独立带领团队后将其融入到工作中,他不断优化创伤救治流程,使科室时刻保持应急状态,成功救治了众多重症外伤患者。他强调,抢救伤员必须快速、规范,决策果断,同时各类应急装备和人员要随时待命,确保战之能胜。这种理念的贯彻,让福永人民医院在创伤救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医者担当,18岁少年的保腿抉择

  在临床工作中,于志勇遇到过许多危急重症患者,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其中,一位18岁大腿离断伤患者的救治经历,让他印象尤为深刻。当时,患者送来时已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大腿几乎全部断裂,保腿还是保命,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艰难抉择。截肢风险相对较小,但患者年仅18岁,将面临终身残疾;保腿则风险巨大,不仅创面手术复杂,还可能因毒素吸收危及生命。 

  经过与多科室的紧急讨论,凭借在国外学习的技术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于志勇果断选择保腿。他带领团队奋战6小时,成功完成断肢再植手术,术后又为患者进行了13次后续手术治疗,最终不仅保住了患者的腿,更挽救了生命,后期康复效果也令人满意。

技术创新,从微创新技术到全流程治疗

  近年来,于志勇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其中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技术尤为突出。以往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多采用开放手术,切口长,创伤大,甚至需要切除椎板、打入内固定装置。而他引入的脊柱内镜微创手术,切口不到一厘米,能精准去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且术后恢复快。在此基础上,于志勇开展了纤维环缝合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复发率,使治疗效果更加完美。 

  在日常工作中,于志勇不仅专注于手术治疗,还十分重视患者的康复指导。对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如脊柱损伤截瘫患者,他和团队采取了全方位的治疗和关怀措施。  

  2023年,于志勇收治了一位颈脊椎损伤患者,入院时患者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还伴有发热、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于志勇带领医护团队成立专班,从手术后预防血栓、压疮、泌尿系感染,到指导患者进行肌肉锻炼、呼吸肌锻炼,再到心理疏导和营养支持,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疗。经过数月的努力,患者最终恢复健康并能够站立行走。出院前,患者紧紧握着于志勇的手,眼含热泪。

未来展望:迎接智能医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对于刚入职的医生,于志勇强调,年轻医生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全面掌握知识,培养细心、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外科领域有所建树。他期望年轻医生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成为出色的外科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谈到脊柱创伤骨科领域的发展,于志勇认为,当前技术进步迅速,但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和AI的挑战。随着机器人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其高精度、无偏差的优势将给传统手术方式带来变革。为了跟上这一发展趋势,于志勇表示,随着各级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相信很快就会有相关技术革新,积极探索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应用。

  于志勇特别强调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让人们注重日常保养,预防脊柱疾病的发生,减少手术治疗的需求,这也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高度契合。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人们保持健康,少受病痛折磨。 

  于志勇主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脊柱创伤骨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福永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撑起了一片健康的天空,成为患者心中值得信赖的“脊梁”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