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朱儒远教授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退休,随后南下深圳,成为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从一家顶级三甲医院到街道基层医院,朱儒远的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听他讲述从医40余年的心路历程。
1980年,朱儒远从江西老家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开启了他的医学之路。回忆起当年的选择,他坦言:“当时选择的机会不多,家里情况特殊,最后选择了参军,并在军队院校里学医。”然而,真正让他坚定学医信念的,是家乡那些因疾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病人。“很多病人,包括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因为疾病不治或留下严重后遗症,特别是精神类疾病,对我触动很大。”
在广州的5年学医生涯,朱儒远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医学训练,也在部队的纪律生活中培养了自律和坚韧的品质。“统一起床、休息、吃饭,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对我们个人的自理能力和纪律性有很大的培养。”他说。
1985年,朱儒远从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在这里,他选择了神经外科,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神经外科手术时间长,精神高度集中,没有好的信念、理想和体力,很难坚持下去。”他说。
1990年,朱儒远成功抢救了一名来自北京门头沟的严重脑外伤的大货车司机,这一病例让他深刻感受到医生的价值。“病人的单位、家庭和同事都非常感激,后来门头沟区的脑外伤病人基本都送到我们医院。”他说,“这让赢得了群众对我的信任。”
2008年汶川地震,朱儒远作为医疗队的一员奔赴四川。在都江堰的32天里,他和队友们翻山越岭,每天步行20-30公里,救治了很多病人。“那是一生难忘的经历,”他说,“我们收治了骨折、产妇等各种病人,虽然辛苦,但看到病人康复,一切都值得。”
2013年,朱儒远被派往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在海南的4年,他不仅完成了大量手术,还推动了当地神经外科的发展。“海南医院的神经外科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科室。”他说。
2022年退休后,朱儒远选择南下深圳,加入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退休后,我觉得自己还有社会价值,可以帮助基层医院发展神经外科。”他说,尽管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的环境和硬件与301医院有差距,但他对这里的未来充满信心。“医院的硬件不错,随着政府和院领导的重视,环境会越来越好。”
谈到初到深圳的感受,朱儒远表示:“在北京,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绝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发病率的年龄属于正常。但在深圳,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脑出血、出血性卒中的发病年龄普遍比北京小15岁左右。”他认为,这可能与深圳的生活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生活方式不规律有关。“很多人觉得自己身强力壮,不注意体检,即使发现高血压也不重视。希望市民每年做一些相应的体检,发现高血压病及时治疗。”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朱儒远深知高强度工作对体力的要求。他喜欢爬山,认为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神经外科手术时间长,有时要做12个小时以上,非常累。”他说,“50岁以后,我开始注意身体保养,每天步行4公里,周末还会爬山。”
在深圳,他最喜欢爬梧桐山、羊台山和凤凰山。“梧桐山可以看到盐田、罗湖甚至香港,很有激情;羊台山山路好走;凤凰山适合老年人,道路平缓,长度适中。”他说。
如今,朱儒远在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继续着他的医者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培养更多年轻医生。“医学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他说,“我希望年轻人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为更多病人带来希望。”
谈到对年轻医生的建议,朱儒远语重心长:“现在的年轻医生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上有所欠缺。我们当年做小医生时,几乎天天泡在科室里,一有急诊手术就像狼见了肉一样往上扑,只想提高水平。”他建议年轻医生加强学习,吃苦耐劳,专注于某一领域,不要过多计较一时的得失。
从301医院到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朱儒远教授的每一步都写满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医生的成长史,更是一代医者对医学初心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