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运用 “淋巴造影联合栓塞术” 创新技术,成功为一名乳糜漏患者解除病痛。这一突破标志着医院在淋巴系统疾病介入治疗领域迈入国内领先行列,为同类患者提供了高效、微创的新选择。
患者梁阿叔直肠癌术后化疗后,因腹胀、大量腹水入住肿瘤科。经皮腹腔穿刺引流出大量乳糜样腹水,腹水生化甘油三酯达 14.91mol/L,且伴有严重营养不良与电解质紊乱。经传统保守治疗,每日乳糜样腹水引流量仍超 800 毫升(峰值 1000-2000ml),肿瘤科荣震主任团队确诊为 “医源性淋巴管损伤导致的乳糜漏”。

“乳糜漏是淋巴系统受损后,富含脂肪的乳糜液(牛奶样)漏出至体腔或组织间隙的病症,多由手术、外伤或肿瘤压迫引发。传统治疗依赖低脂饮食、生长抑素及反复引流,复发率超 60%。” 王同彪副主任医师强调,“它绝非简单‘漏液’,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

图源:腾讯医典
为制定最优治疗方案,我院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肿瘤科牵头,联合超声科、影像科、胸外科、胃肠外科、脾胃病科及医务科开展综合会诊。经充分讨论,决定采用目前国内领先技术的淋巴造影联合栓塞术进行微创介入,为患者实施精准治疗。
该技术通过 “定位-封堵” 两步法实现微创治疗,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淋巴管精准造影: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医疗团队精准定位患者双侧腹股沟淋巴结,采用 22G 细针穿刺至淋巴结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缓慢注射造影剂。随后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动态追踪淋巴液流动轨迹,精准锁定乳糜漏口位置。
2、漏口栓塞封堵:根据漏口大小与位置,选用碘油单独或与组织胶按特定比例混合,缓慢注入漏口区域,通过物理栓塞作用阻断异常淋巴液渗漏,恢复淋巴系统正常循环功能。

手术由肿瘤科王同彪副主任医师主刀,超声科程丽萍主治医师负责超声引导,肿瘤科郑子超医师、莫金潮中级技师、王丹菊主管护师协同配合,全程历时100分钟,患者生命体征始终平稳,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疗效立竿见影:
术后第1天,乳糜液引流量显著减少,且液体颜色明显变淡;
术后第2天,引流液转为清亮,引流量不足50毫升;
术后第3天,乳糜液引流完全停止,患者此前持续的腹部胀痛、腹胀等症状彻底缓解。

“传统开放手术需剖开腹腔找漏口,创伤大、恢复慢;我们的技术仅需两个针眼切口,患者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 王同彪副主任医师介绍,该技术实现三大突破:精准定位、微创介入、功能保留。围手术期,肿瘤科荣震主任、临床营养科王柯主任及刘芳护士长为其制定了个体化方案,通过中药、营养支持及早期康复训练,助患者快速恢复。

淋巴结造影+栓塞
此次手术成功,得益于医院肿瘤科在肿瘤并发症领域的深耕与积累。科室配备尖端设备、汇聚专业团队,不仅为乳糜漏患者带来福音,更彰显我院在复杂淋巴疾病治疗领域的实力,为区域医疗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审核:王大庆 / 责编:苏木东 / 审校:荣震 / 编辑:饶施欣 / 校对:王同彪 / 稿件:郑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