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基础,学术型
博导:朱美玲
朱美玲,女,中山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教授,中西医结合基础学术型博导,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2014年始,先后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培养10位博士后,其中4位已出站;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主持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近三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8篇。现任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社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湾区)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世界中医药》杂志编委,《湖南中医药大学》杂志编委,《中医杂志》编委。
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
博导:林晓生
林晓生,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疾病。目前为广东省和深圳市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硫松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骨质硫松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团体职务。并担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务。近年来先后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一篇;参编《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20)》和《骨质疏松名词》等五部。主持的科研课题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4项奖励。
中医内科学,专业型
博导:吕光耀
吕光耀,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岐黄工程国家第四批优秀中医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深圳市宝安区卫生系列A类人才。广东省“十三五”中医重点学科带头人、深圳市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擅长于心脑血管病中风、头痛、眩晕、颤证、痿证、心悸、胸痹或神志病诸如不寐、多寐、健忘、郁证、脏燥等的诊治有一定心得。对消化系常见的胃脘痛、呃逆、吐酸、嘈杂及常见外感病咳嗽、感冒、哮喘等的中医诊治也有一定体会。受授业恩师、全国名中医周铭心教授影响,对妇科杂病亦有一定涉猎。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睡眠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委、脑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慢病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分会常委、深圳市卒中学会中医药分会副会长。《河南中医》《中医研究》同行评议专家。从事医教研26年,主编《中医经典要文便读》,副主编《名中医脑病经方学术经验集》,参编中医相关书籍4部、各类国家级统编教材5部。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4项、省部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3项。
硕导:徐文华
徐文华,女,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本科、学士学位,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型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中医治未病。1990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曾担任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内分泌科主任,湖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2019年到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担任治未病中心主任。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擅长中医体质调理,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女性月经病、不孕症及女性更年期的调理。主持、参与课题研究7项,发表论文40余篇。1998年5月-1999年5月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进修内分泌专业1年,2001年-2002年修完湖北中医药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健康促进委员会常委,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医外科学,学术型
博导:张振伟
张振伟,男,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制六年)。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深圳市医学重点专科、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主任,骨伤科大主任,深圳宝安区手外科所长,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政府津贴及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游离皮瓣修复上肢皮肤缺损和周围神经的损伤修复。受聘担任:《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南六省手外科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学习交流。擅长于断肢再植、游离皮瓣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上肢先天畸形修复、上肢慢性疼痛治疗等。先后参与四部专著的编写和编译工作:《人体系列解剖图谱骨科学分册》副主编、《手外科学》编委、《创伤骨科治疗学》副主编及《足踝外科手术学》编译;获发明专利1项,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SCI2篇,中华系列论著60篇)。主持省科技厅、卫生厅攻关课题3项、深圳市科技局立项课题3项及市卫生局课题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成果奖2项及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奖1项。
中医内科科学,学术型(转专业型,待审核通过)
硕导:别彩群
别彩群,女,暨南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学术型硕导,目前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研究方向为脾胃病诊断及治疗,擅长各种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腹痛
胃食管反流病
肠易激综合征
炎症性肠病
胰腺炎
肝硬化
胃肠道肿瘤的诊治,尤其擅长消化内镜下各种微创手术治疗。主持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主持及参与宝安区科研课题10余项。 发表SCI论文6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目前为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内镜分会 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整合肝肠病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肝病学会脂肪肝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分会早癌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分会青年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 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常委,深圳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深圳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宝安区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转专业型,待审核通过)
硕导:方红城
方红城,男,广州中山大学同等学力研究生,学士学位,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
现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曾赴澳大利亚墨尔本Western Health访问学习。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老年病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主持省市区级科研立项十余项,发表科研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主编学术著作2部。
针灸推拿学,学术型(转专业型,待审核通过)
硕导:万超
万超,男,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针灸推拿学学术型硕导,研究方向为颈肩腰腿痛及运动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康复研究与防治。长期在高等医学院校及附属三甲医院国家级重点学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目前担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持及参与民政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及省科技厅、省卫健委、省中医药局、市科技局科研项目10余项,编写专著4部,在各级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委员会膝关节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针刀专委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中药学,专业型
硕导:王宾
王宾,男,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主任药师,中药学专业型硕导,海洋天然药物化学,在职,2008年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药及民族药评价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委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八届医院药学、药事管理、第一届药房自动化信息化专委会委员、第二届医院药学品质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药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第八届药学信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临床药学、中药管理、基本药物专委会常委等社会任职。
临床检验诊断学,学术型
硕导:朱美玲,窦宇红
朱美玲,女,中山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教授,中西医结合基础学术型博导,中西医结合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2014年始,先后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培养10位博士后,其中4位已出站;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主持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荣获多项科技进步奖,近三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8篇。现任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社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湾区)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世界中医药》杂志编委,《湖南中医药大学》杂志编委,《中医杂志》编委。
窦宇红,女,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任技师,临床检验诊断学学术型硕导,宝安区高层次人才。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20余年,美国访学1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持和参与深圳市科技局课题6项,宝安区科技局课题3项。近年来在统计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累积13.8分。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科教科负责人。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分会委员、深圳市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病原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宝安区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分析测试协会医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术型
硕导:郭岳霖
郭岳霖,男,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术型硕导,深圳市宝安区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是神经系统功能磁共振。200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本科,2004年和2017年分别获汕头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吴仁华教授。2018年5月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调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影像教研室主任、磁共振室学科带头人、放射科副主任。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分会呼吸疾病专业学组成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胸部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院协会放射管理分会常委,深圳市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理事,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放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筹)及《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委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术型
硕导:杜纪坤
杜纪坤,男,1980年出生,博士(后),副研究员,药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导师,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宝安区高层次人才(综合类),宝安区高层次社会事业人才。201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在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药用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合成研究、药用天然产物抗阿尔茨海默症和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2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831;获授权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深圳市课题2项、宝安区课题2项。获2015年亚洲生物技术大会最佳海报奖。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保健协会检验分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实验医学专委会委员、深圳市分析测试协会医学测试专委会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ACS synthetic biology,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Cell cycl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内科学,学术型
硕导:赖剑波(转中医内科学,专业型,待审核通过),李海波,张宏武(转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型,待审核通过)
赖剑波,男,广州医科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内科学学术型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与重症医学。现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急诊科主任。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重症监护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器官捐献与移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基层与社区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深圳市ECMO联盟第一届成员、深圳市宝安区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第四届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第三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海波,男,中山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临床医学内科学学术型硕导,基因与风湿病;2004至2017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工作,2018年起担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创建了风湿免疫科专科的门诊及病房,开展各种常见及疑难风湿病的诊疗工作。现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风湿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风湿免疫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首届委员会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特别是2016年成为了本专业领域最高水平的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的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及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一项。
张宏武,男,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内科学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导,湖南医药学院教授,韶关学院医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甲状腺结节及糖尿病足,目前担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指导科室全面开展中医中药事宜项目推广,目前病区中药方剂及适宜项目治疗覆盖率接近百分之百,位居医院诸多科室前列,带领科室成员申请宝安区课题3项及新冠肺炎治疗和疫情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医药专项课题一项,完成结题省级国自然一项。2011-2012年教育部公派德国海德堡大学临床医学院访学一年。现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足病学组委员、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甲状腺保健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伤口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医师分会理事、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专科联盟常务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外科学,学术型
硕导:庄加川(转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待审核通过),文博,李征(转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型,待审核通过)
庄加川,男,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外科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上肢创伤骨科,创面修复,显微外科,手功能重建,拇手指再植再造。已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9篇,其中中华级杂志19篇;专著《创伤骨科治疗学》编写,主持或参与省、市课题十余项,获深圳市科技成果登记奖2项,宝安区科技创新奖1项。兼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症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骨科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及创伤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副会长;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医学会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深圳市宝安区 “十大杰出青年”。《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常务编委。
文博,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率先在深圳西部地区开展泌尿系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如腹腔镜技术、经皮肾镜技术等),擅长复杂性、疑难性泌尿系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微创技术处于深圳市领先水平,近年来多次受邀在省内外各级学术论坛上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多次在深圳市泌尿年会、东莞市泌尿年会及其他学术年会上表演微创手术。
先后主持完成厅局级资助立项课题5项(目前在研1项),在研经费15万,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近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影响因子超10分。曾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进修学习数年。现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泌尿系结石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科学普及与传播学组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结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抗癌协会老年肿瘤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征,男,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三级主任医师,外科学学术型硕导,韶关学院医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肩、肘、腕部疼痛及慢性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肩、肘、腕关节损伤微创关节镜入路的改良及应用,调节载荷的静脉动脉化皮瓣的实验及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上肢先天畸形方面基础及临床研究。现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二科(手外科)主任医师,深圳市宝安区手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宝安区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健康科普专家团专家。2018年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NYPH骨科学习。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肢体矫形功能重建与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创面修复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手外科学专委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专委会委员,深圳市宝安区医学会手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韶关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华显微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当代医药》编委。
眼科学,学术型
硕导:孙勇
孙勇,男,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临床医学眼科学学术型硕导。研究方向为眼科临床(眼科白内障,眼视光,眼眶疾病)。2017年作为宝安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工作,眼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现任深圳市宝安区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装备发展促进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肿瘤学组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视觉保健分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卫生监督医学专家库专家、深圳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妇产科学,学术型
硕导:柯妍
柯妍,女,南方医科大学妇产科学博士研究生,医学博士学位,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妇科、妇科微无创、数字医学。曾在解放军第二十三医院工作多年,现为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指导小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微创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骨盆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妇科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神经病学,学术型
(转中医内科学,专业型,待审核通过)
硕导:王启章
王启章,男,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主任医师,教授(职称),神经病学专业型硕导(导师类型),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研究方向(研究方向)。2001年至2004年工作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7年至今工作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深圳市沙井人民医院)(工作情况)。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参加哈佛国际临床研究培训班并顺利毕业,期间至哈佛医学院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及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学习;2019年1月-3月至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纽约长老会医院神经内科访问学习(学习经历)。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介入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老年性痴呆医养融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脑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会长(学术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