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健康教育

医院概况

党建动态

医院新闻

通知公告

就医指南

专科专家

科研教学

健康教育

辅助栏目

什么是妊娠剧吐?如果发生了,该如何解决?

日期:2024-05-07 信息来源:

001.png

  妊娠剧吐是指孕妇在妊娠早期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衰竭和孕妇死亡。其发病率为0.3%~3%。

  孕吐与妊娠剧吐的区别:恶心呕吐是常见的早孕反应。有50%的孕妇在孕早期会出现孕吐,另有25%的孕妇仅有恶心反应,其余25%孕妇无早孕反应。孕吐最早出现在孕4周,孕9周最明显,60%在孕12周后自然缓解,约10%的孕妇会持续整个孕期。孕吐是正常的妊娠反应,绝大部分不需要药物和住院治疗,只有当孕吐发展为妊娠剧吐时,必须重视并积极治疗,否则严重者会导致孕妇死亡。

  一、发生妊娠剧吐的原因

  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被认为是与妊娠剧吐病理发生最相关的激素。研究发现,早孕反应的发生和消失过程与孕妇血hCG的升降时间相符;孕9~12周血hCG水平达高峰时,呕吐最严重;多胎妊娠、葡萄胎病人hCG水平显著增高,呕吐发生率增高,发生的时间提早,症状较重;妊娠终止后,呕吐消失。

  2、雌孕激素 口服避孕药可引起类早孕反应,以及雌孕激素可松弛平滑肌,减慢胃排空时间,使胃肠动力障碍,支持雌孕激素水平升高是导致妊娠剧吐的原因之一。

  3、胎盘血清素、甲状腺素、ACTH、泌乳素和皮质醇等可能与之有关。

  4、精神和社会因素:恐惧妊娠、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经济条件差的孕妇易患妊娠剧吐。

  5、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可加剧由激素介导的胃神经和电生理功能变化,加重妊娠剧吐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6、营养素缺乏“”维生素B和锌元素的缺乏可导致妊娠剧吐。脂质水平的改变也有一定作用。

  7、遗传易感性:亚洲、印度和新西兰人种的妊娠剧吐发生率高于欧洲和美洲人种,单卵双胎的发生率高于双卵双胎,以及妊娠剧吐的家族发生倾向,均提示基因在妊娠剧吐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二、妊娠剧吐的表现及危害

  1、由于频繁呕吐,只出不进或进入较少,机体平衡被打乱,从而导致机体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脏器功能损伤。

  2、几乎所有的妊娠剧吐均发生于孕9周以前,典型表现为孕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并随妊娠进展逐渐加重,至孕8周左右发展为持续性呕吐,不能进食,极为严重者出现嗜睡、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死亡。

  3、孕妇体质量下降,下降幅度甚至超过发病前的5%,出现明显消瘦、极度疲乏、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眼球凹陷及尿量减少等症状。

  三、妊娠剧吐的特殊并发症

  1、甲状腺功能亢进:60%~70%的妊娠剧吐孕妇可出现短暂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常为暂时性,多数并不严重,一般无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原发性甲亢患者很少出现呕吐,而妊娠剧吐孕妇没有甲亢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抗体,应在孕20周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激素水平通常会恢复正常。

  2、Wernicke脑病:一般在妊娠剧吐持续3周后发病,为严重呕吐引起维生素B1严重缺乏所致。约10%的妊娠剧吐患者并发该病,主要特征为眼肌麻痹、躯干共济失调和遗忘性精神症状。临床表现为眼球震颤、视力障碍、步态和站立姿势受影响,个别可发生木僵或昏迷。患者经治疗后死亡率仍为10%,未治疗者的死亡率高达50%。

  四、妊娠剧吐的治疗

  1、一般处理及心理支持治疗:应尽量避免接触容易诱发呕吐的气味、热、潮湿以及闪光等感觉刺激。避免早晨空腹,鼓励少量多餐,避免胃饱满。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晨起时吃清淡的、干燥的食物或高蛋白的小吃以及吃咸饼干。医务人员和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疏导,鼓励支持,交建立信心,告知妊娠剧吐经积极治疗2-3d后,病情多迅速好转,仅少数孕妇出院后症状复发。

002.png

  2、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每天静脉滴注葡萄糖液、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及平衡液共3000ml左右,其中加入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6 100mg、维生素C 2-3g,连续输液至少3d,注意需要维持每天尿量≥1000ml。一般补钾3-4g/d,严重低钾血症时可补钾至6-8g/d,注意观察尿量,同时监测血清钾水平和心电图,酌情调整剂量。

  3、止吐治疗:可用药物:维生素B6或维生素B6-多西拉敏复合制剂;甲氧氯普胺(即:胃复安);昂丹司琼(即:恩丹西酮);异丙嗪。

  4、其他方法:研究表明生姜可减轻恶心症状,但不能缓解呕吐,生姜的剂量可高达1000mg/d(相当于干姜粉);妊娠期服用生姜类制剂(茶类、食物、饮品、糖类等)能很好缓解恶心症状。避免服用铁剂,铁可刺激胃,诱发恶心呕吐。

003.png

  五、妊娠剧吐终止妊娠的指征

  1、体温持续高于38℃;

  2、卧床休息时心率>120次/min;

  3、持续黄疸或蛋白尿;

  4、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及神经性体征;

  5、有颅内或眼底出血经治疗不好转者;

  6、出现Wernicke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