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时又称为“日夜分”、“仲春之月”,适逢每年阳历3月20或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0˚ 、赤道正上方时。今年的春分是3月20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个“分”字,道出了春分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天时间里白天黑夜的平分,另一方面指春季的平分。同时,春分也是一年四季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寒温各半的时间。
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立春直至清明节气之前,都是万物生长、人体血液流动活跃的时节,此时激素的水平也相对较高,最容易出现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让“内在运动”,即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和“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保持一致,避免不适当运动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还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则补、实则泻的道理,也可作为我们春分养生的原则。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日常西洋参、黄芪、枸杞子泡茶,虫草炖鸡、党参排骨等均属于补虚范畴;菊花、金银花泡茶,拔火罐、刮痧等属于泻实的范畴。我们的身体需要补还是泻,最好请专业的中医师来判断。
饮食均衡,阴阳互补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此时应避免油腻生冷食物,多食用时令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对养生大有裨益。春分时节饮食宜清淡,可适当选用辛、甘、微温之品,以顺畅肝气,比如,韭菜、生姜、大蒜等。
饮食调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注重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佐以葱、姜、酒、醋等温性调料,防止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等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以达到阴阳互补的效果。
春分养生在传统医学中,有易五更晨泻之说。这是因为春分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如果身体阳虚、阳弱不能与阴平衡,就容易发生腹泻,特点是餐泄,就是水谷不化的腹泻。此时节,如有舌苔白、脉沉而弱、怕冷、腰以下发凉等症状,可吃附子理中丸或金匮肾气丸,以温中扶阳,日常生活中可常用干姜炖汤。
精神乐观,适当运动
春分时节气温回升,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相对减少,很容易发生“春困”。为了避免“春困”,我们应该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如八段锦、慢跑、踏青、散步、郊游等,运动量不宜太大,以微微出汗为宜。
此外,我们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注重体力和脑力相结合,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平衡气血,疏肝理气
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养生中十分常用,下面介绍几个简便易行的方法。
1、晨起梳头
《养生论》里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天阳气萌生,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春天多梳头,正符合养生强身的要求。梳子以牛角梳、玉梳、木梳为宜。
2、腹部按揉
小腹是人体的中心。对于平衡气血有重要的作用,故春分节气最适宜多做腹部的按摩。
天枢穴:位于肚脐旁两寸处,具有疏调大肠,理气消滞的作用,每天按揉3~5分钟。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具有消食,理气,通肠道的作用,将手心对准肚脐,顺时针慢慢按摩,每天按揉3~5分钟。
3、足部按揉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具有温经散寒、疏肝理气、清热消肿的作用。每天按揉3~5分钟。
春分食疗小贴士
最后,给大家一道简单易做的食疗方:素四物汤。
材料:豆芽150g、干木耳6朵、金针菜20克、豆腐100克、生姜3片、油盐适量。
做法:1、豆腐切小块用开水浸泡,豆芽、金针菜洗净切段,木耳泡发去蒂;2、锅里倒入少许油,烧热后倒入金针菜和木耳煸炒,再倒入豆芽煸炒至软;3、倒入清水,加几片姜(有内热的人可不加姜)。煮熟后加入豆腐,再煮几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降脂、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