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为什么需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应首选此手术?
答: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将上肢邻近的动脉、静脉血管,通过外科手术吻合而建立的血流通道。经过这个通道,动脉血流至静脉内,静脉由于血流量增加,压力增高、血管扩张,形成“动脉化”的血管。静脉位置表浅,易于穿刺,且“动脉化”后达到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所需的血流量要求。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选择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不能依赖于临时血管通路(如颈内静脉置管或股静脉置管),良好的内瘘才是理想的长期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的“生命线”。
2.什么时候做手术时机最好?
答:中国血管通路专家指南提出:如果选择血液透析作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当预计半年内需进入透析治疗,或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小于15ml/min,血清肌酐大于528umol/L,糖尿病肾病患者GFR小于25ml/min,血清肌酐大于352umol/L时,就需要咨询血管通路医师并接受评估、实施手术了。
3.术前需要做哪些检查和准备?手术需要多长时间?痛不痛?
答:保护好拟手术侧肢体的血管,不作血管穿刺和注射。术前医生会对患者的病史、全身状况、局部血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进行物理检查、上肢动静脉彩超等辅助检查。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痛感不强,手术时间因人而异,大约需要1~2小时左右。
4.术后注意什么呢?
答:1、用软枕头垫高术侧肢体,一般略高于心脏位置。医生会帮助患者制作简易固定器。
2、避免术侧肢体受压,有利于肢体血液回流。
3、保持手术敷料清洁干燥,预防感染。注意观察手术部位有无出血等异常。
4、禁止在内瘘侧肢体量血压、输液、采血等。
5、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后给予解痉、防治内瘘血栓形成的药物。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消炎药)。
6、医护人员会帮助患者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监测血管震颤、血管杂音,有异常及时处理。
7、术后约10-14天拆线;术后6~8周根据内瘘成熟情况可开始试用。
5.成功的动静脉内瘘标准是什么?
答:手摸到动静脉内瘘的血管上可感觉有血液流动的震颤,称为“猫颤”。动静脉造瘘的手臂放在耳旁会听到打雷样的声音,称为“血管杂音”。动静脉瘘的血管充盈明显,有比较好的弹性。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500ml/min),又不至于发生动脉瘤和形成血栓;位置表浅易穿刺,易止血,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无明显副作用,可长期使用且安全可靠。
6.怎样进行动静脉内瘘的自我监测?
答:观察造瘘侧瘘口处的皮肤有无肿胀、瘀斑、破溃、皮疹、皮肤是否清洁,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即将触摸术侧的静脉处,可扪及震颤;或将内瘘吻合部位贴附于对侧耳朵,可听到血管杂音,则提示通畅。每天早晚检查是否通畅。发生内瘘血栓的表现
听:用听诊器放在瘘口处听不到清楚的血流冲击音或声音减弱。
摸:用手指触摸造瘘口处,感觉不到有力的震颤或震颤减弱。
自我感觉:造瘘处血管疼痛,此时应立即就诊,及早溶栓。
7.怎样促进内瘘的成熟,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答:术后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锻炼,内瘘成形术24小时后手部可以适当做握拳动作及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为了让内瘘尽快成熟,通常在术后2周(伤口无渗血、无感染、愈合良好的情况下),术侧手每天捏握橡皮圈或橡皮球数次,每次3-5分钟。拆线后伤口愈合,前臂与上臂呈60度上下用力摆动,做握拳运动200次,每4小时重复一次。
8.内瘘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使用?
答:内瘘成熟最少需要6周时间,最好等到8-12周后在开始穿刺,以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血管通路是透析病人赖于生存的“生命线”“新器官”,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