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约200万人。
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每年仍有大量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加强疟疾防治、防止其卷土重来具重要意义。
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2024年4月26日是第17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防止疟疾再传播,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概述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打摆子”、“瘴气”、“冷热病”。感染由寄生虫引起,且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是一种很小的寄生虫,由蚊子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它主要分布在热带国家。疟疾可防可治。感染疟疾的症状可能轻微,也可能危及生命。轻微症状是发烧、发冷和头痛。严重症状包括疲劳、意识模糊、癫痫发作和呼吸困难。婴儿、5岁以下儿童、孕妇、旅行者和艾滋病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更高。疟疾可以通过避免蚊虫叮咬和服用药物来预防。治疗可以阻止轻症恶化。
疟疾的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疟原虫的种类、感染方式、数量及机体的免疫力等。
间日疟:12-30天,长者6-12月,个别达到625天
恶性疟:11-16天
三日疟:18-40天
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仿
二、前驱期初发患者发作前3~4天常有疲乏、头痛、不适、畏寒和低热等。
三、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 寒战期:怕冷,虽盖厚被,仍寒战不休,面色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此期可持续10分钟至1小时左右,随着体湿急剧上升而进入发热期。
2. 发热期:高热(可达39-41℃)、面色潮红,伴头痛、口渴、呼吸困难。此期持续时间可达4-8小时。
3. 出汗期:高热后,突然大汗淋漓,体温随即下降至正常,脉静身安,酣然入睡,此期持续时间可达2-3小时。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恶性疟多起病急,寒颤、出汗不明显,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可达20h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
疟疾的发作周期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恶性疟一般间隔24~48h发作一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体温可不回复正常。三日疟隔2日发作一次,且较规律。
常见并发症
1. 贫血
2. 黄疸
3. 肝脾肿大
4. 疟疾肾病
5. 重症疟疾脑型疟,肾功能衰竭,黄疸病情发展快而险恶,死亡率高,常可在几天内死亡。
预防
前往疟疾流行地区的旅行者应在出发前几周咨询医生。医疗专业人员将确定哪种化学预防药物适合目的地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化学预防药物必须在出发前2-3周开始使用。在疟疾风险地区住院期间,应按时服用所有预防性药物,并在最后一次可能接触感染后持续服用4周,因为在此期间寄生虫仍可能从肝脏中出现。
通过避免蚊虫叮咬降低患疟疾的风险:
• 在有疟疾的地方睡觉时使用蚊帐
• 黄昏后使用驱蚊剂(含避蚊胺、驱蚊酯或埃卡瑞丁)
• 使用蚊香和电热驱蚊液
• 穿防护服装
• 使用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