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小热也,温风至而盛夏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小暑时节荷花盛放,木槿正艳,蝉鸣嘶嘶,烈日炎炎。天人相应讲究,此时人体的阳气外泄,气血运行加速,养生当顺应天时与人体之变化,“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比如......
一、宜避暑防寒。
《灵枢·岁露》云:“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耗气伤津,暑邪伤人可表现为高热、心烦、面赤、口渴喜饮、尿赤短少、乏力等。
此时可适当食用西瓜、苦瓜,饮用绿豆汤、酸梅汤,以助祛暑生津。午时应尽可能避免外出,防止暑邪致病。
但持续高温常令人贪凉,长时间呆在空调房、贪食冷饮、凉水冲澡,令不少人因此得了感冒、腹泻、痛经、头痛、颈肩疼痛等寒邪所致的疾病。
这是因为人体受大环境的影响,皮肤汗孔疏松而易受寒邪侵扰,此时应避免衣着过少,空调、风扇不可直吹,宜保持室温在26℃左右,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受凉。
潮湿阴雨天气可打开除湿模式,防止湿邪相兼为病。饮食以温热为要,切莫一时贪凉而损伤脾胃阳气。
二、宜身动心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夏养阳。”
夏季阳气升发,此时宜顺应阳气升发之性,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可使阳气舒展而不至于抑郁,亦不至于烦躁而助生心火。
久居于室内,阳气不得舒展,湿邪寒邪郁阻于体表,长时间则会身体酸痛、头脑昏蒙。此时可通过“微汗”的方式排邪。如晨间或傍晚凉爽之时,适当进行慢跑、快走、八段锦、广场舞等中低强度活动,有疏导经络、调畅气血之效,同时又可避免因汗出过多而损伤津气。
同时日渐炎热的天气常常令人心浮气躁。《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
此时应“精神内守,无厌于日”,可以听舒缓的音乐、养花、逗鱼、习字、读书等使心境平和,睡前可通过静坐冥想来助眠。
三、宜护脾祛湿。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小暑过后,三伏天接踵而至,人体阳气外浮而中焦脾胃阳气逐渐减弱,人们开始进入食欲不振、疲乏倦怠的“苦夏”阶段。
饮食上宜顾护脾胃,温凉有度。
暑夏骄阳与雨水并进,湿气弥漫,还需佐以祛湿。小麦、薏米、扁豆、莲藕、荷叶、茯苓、冬瓜、木棉花、紫苏叶等食材煲成的粥或汤,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
例如小麦薏米陈皮粥就很不错。
一人量:大米20g、小麦10g、薏米10g、陈皮3g
五谷位列首位,入脾胃而擅养后天之本。
小麦气微寒,味甘而润,壮水清火而止烦渴;薏米气微寒,清热利湿,湿行则脾健而身轻;陈皮辛苦温,能行能降,理气畅中,气味清香又能醒脾开胃。
四者相伍,寒温相配,养阴与祛湿并进,共奏护脾祛湿之功。
此药膳除孕妇外老少皆宜,对于脾胃阳虚泄泻者,可将小麦和薏米干锅炒黄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