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性高热(39~40℃),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而春季是流行性感冒爆发的高发期。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流感常常会遇到的一些常识问题。
本期科普专家介绍
林世光
副主任医师
2006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
临床方向:熟练诊治儿科常见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PICU进修学习,被医院多次评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实习生带教老师。
学术研究:主持和参与区级立项课题4项,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
学术任职:现为深圳市宝安区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专业学组委员。
问题一: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有区别吗?
流感的一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有许多人认为感冒与普通感冒一样,往往被忽视,其实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由多种病毒引起,多为散发,起病较慢,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全身症状较轻,以流涕、打喷嚏局部症状为主要表现。
问题二:重症流感如何识别?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
1、 持续高热>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
2、 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
3、 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
4、 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
5、 合并肺炎;
6、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问题三:流感是怎样传染的?隔离期多久?
流行性感冒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人与人之飞沫传播。
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隔离时间为症状消失及退热后48小时,如合并肺炎,则1-2周。
如果小孩出现了上症状请及时就诊,以免病情加重。
问题四:“抗病毒口服液”是流感预防的神药吗?
抗病毒口服液的成分包块板蓝根、石膏、芦根、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
主要功效为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病毒感染。有家长会困惑了,说明书不是写了用于流感吗?
但您需要了解两点: ⑴ 说明书中并未提到有预防流感的作用;⑵ 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这里就不再多说,避免陷入中西医之争。
但客观来说,中医确实缺乏循证医学的依据,也就是缺乏可信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数据。抗病毒口服液对流感可有辅助治疗作用,但视为神药,就名不符实了。
问题五:什么时候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最佳?
在症状出现 48 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收到最佳效果,但对于有严重疾病、流感并发症高风险的小儿,症状出现 48 小时后仍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问题六:如何预防流感?
1、增强免疫力;减少到公共人群密集场所,对于那些表现出身体不适、出现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要避免与其密切接触;注意休息,居室通风,多饮水;勤洗手,注意卫生。
2、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式,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 6 月龄以上儿童普遍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季节性流感;
3、如未有接种流感疫苗,在家庭中有可能会接触流感病人,可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每天1次,连续服用7天。
4、如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及时就医,并戴口罩,减少传染他人。
问题七:为什么接种过流感疫苗还会得流感呢?
流感有多种分型,常用见类型为甲型、乙型,每一种类型的流感都需要针对的病毒株来预防,而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同。在病毒株不匹配的情况下,起到的预防作用有限,并且每个人注射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也不同(50%-80%)。
流感病毒易变异、能在不同种群动物间基因重组,所以虽然接种了流感疫苗,但只能对近期流感有效,而对远期的流行性感冒随着病毒的变异而无效。
问题八鸡蛋过敏的小儿是否可接种流感疫苗?
在最新发布的“流感预防与控制建议要点”中指出,强证据显示鸡蛋过敏者可接种流感疫苗,对鸡蛋过敏的流疫苗接种者并不比其他人发生全身过敏反应的几率大。
儿童若出现既往流感疫苗过敏者,应该由过敏症专科医师决定再次接种是否合适。
问题九孕妇、哺乳起可以接种流感疫苗?
孕妇出现流感并发症风险高,是特殊的人群。
美国国家预防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和美国妇产科学会建议妊娠任一时期的孕母均应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发生。
应鼓励孕期未接种流感疫苗的母亲在出院前接种流感疫苗。哺乳期接种流感疫苗对母亲和婴儿都是安全的。
问题十接种疫苗后马上有效果吗?
不会,接种疫苗后需要2周后才会在体内产生抗体。
流感小常识,大家齐齐来防流感!更多的保健预防知识,请关注石岩人民医院微信订阅号。
儿科咨询电话:0755-81219500转3501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吉祥路11号石岩人民医院体检楼四楼或门诊楼1楼儿科门诊。
参考文献
[1] 流感预防与控制建议要点(美国儿科学会发布)
[2]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
[3] 姚开虎.关于流感疫苗和医务人员常规接种流感疫苗的几点思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11):881-886.
文字|林世光
编辑|冯丽萍
审核|马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