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落成的那天,我偶然得知,楼下的402号房有“怪事”。每次经过402的门前,我总感觉猫眼里有双眼睛深情地盯着我,还带着一丝丝幽怨。恍惚间,仿佛有人在我身后轻声呼唤我的名字,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我吓得不敢回头,三步并作两步,飞快地逃回家。慢慢地,我开始明白,所谓的“怪事”不过是邻里间流传的谣言,实际上只是402号房的小宝宝夜里哭闹不止。邻居们听得心烦,随口编了个故事。
“如果是林老师,肯定有办法解决吧。”
我这样想着,鼓起勇气从床上爬起来,敲响了402号房的门。
门一开,一对看起来疲惫不堪的新手父母出现在我面前,他们立刻向我道歉——
“对不起,打扰到您了吧?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孩子出生后晚上总是哭个不停,已经一年多了,哄不好,看医生也没什么好转。”
“你们可以去宝安中医院找林国彬医生看看,他是我的老师,他可能有办法。”
我建议道。
几天打破“怪事”传言
患者直呼:“医生是个神人!”
没多久,我就在医院的门诊部碰上了这对夫妻。轮到他们的时候,我正好跟着老师出诊学习。
老师一瞧那孩子,个头小小的,皮肤白得像没晒过太阳,立刻就问了问孩子的出生日期。
“按照咱们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孩子夜里哭,那正是心肝两脏器最活跃的时候。再看看舌苔、摸摸脉搏,这明显是心肝火气太旺了。咱们给他来个清心凉肝安神的方子,煎一煎,喝下去,疾病就能好。”
这方子一共九味中药,总共才29克。没过几天,孩子那持续了一年多的夜哭毛病就差不多好了。
夫妻俩对中医药的神奇效果赞不绝口,还说老师是“神人”。
从那以后,邻居间再也没有人说402房有“怪事”。
后来我向老师请教了他开方背后的道理。
老师拿出《黄帝内经》,把这句话指给我看:“与时令通应的脏腑易虚、易病”。
大白话说就是——
“天气这玩意儿,对咱们身体的底子影响可大了!咱们五脏六腑得跟着四季的节奏走,每个季节都有个对应的脏器特别活跃,就像春天,肝儿就特别有劲儿。《素问.经脉别论》里头也讲:“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所以,每个季节里,那个跟季节对上号的脏器,要是活动得太猛,精气消耗得太多,就容易变得虚弱,甚至闹疾病。比如说春天,肝就容易出问题。 |
“看个人体质,再下方子,药到病除。”
而且“给孩子开药,要遵循药量轻,见效快,副作用小,让孩子痛苦少。你们以后是要独当一面的,中医小方治大病。药不在多,而在于有用,这也是儿科纯绿色疗法中的一个思路。”
这是老师一直嘱咐我们的话。
年少时立志做中医
师从名门,一路前进
在林国彬这位46岁的中年医者身上,很多特征看起来都像开了倍速。
他算数快,干脆利落就开好既省钱又有效的药方;他自嘲“老得快”,多年前诊治过的婴儿现高过自己一个头,他的言语中透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淡然和感慨。
他的形象如同一位值得信赖的兄长,中等身材,体格健硕,寸头显得干练而精神,眼镜背后的眼神中透露出智慧与温暖。他那略带黝黑的肤色,在笑容绽放时,更衬托出牙齿的洁白无瑕,仿佛能照亮人心中的阴霾。
作为潮汕人的他,自幼便浸润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之中,“中药铺多过米铺”的俗语,不仅是地域特色的写照,更是他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少时,他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每当读到那些侠肝义胆、救死扶伤的情节,心中便涌起一股热血与感动。而家中铺子租给老中医开药房的机缘,更是让他得以近距离接触中医。年少开始阅读《黄帝内经》等古籍,尽管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却也无法阻挡他对中医知识的渴望与热爱。
谈及为何走上中医之路,林国彬提起了他的父亲。
父亲多年饱受关节炎的折磨,步履蹒跚、疼痛难忍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我不愿父亲再受这样的苦,希望家中能有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这份朴素而真挚的愿望,成为了他立志学医、专攻中医的强大动力。
2012年是林国彬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偶然的机会,深圳市卫健委深圳市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培养项目招生,他立即报名跟名中医朱锦善教授学习中医儿科,朱锦善教授是中医儿科学的泰山北斗王伯岳先生的嫡传弟子,现被誉为“深圳小儿王”。
如果说跟随朱锦善教授是老师真正踏入专业中医儿科的开始,那么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学习,就像是给林国彬的中医之路插上了翅膀。
在顾植山教授的指导下学习龙砂医学,让林国彬与中国传统最经典的智慧紧紧相连,为他打开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儿科中医世界。
他用三伏贴打了个比方,三伏期间的贴敷就像是在借用“天时”的力量,就像诸葛亮当年借“东风”一样。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就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中医就是借助这个时机,通过三次到五次的贴敷,让中医病症中的“寒、湿、虚”得到治愈。
至今,林国彬还在不断地前进,他被评选为深圳市中医药领军人才(鹏城杏林领军人才)支持项目培养对象(项目),期待着一段又一段历练,让中医这门学问不断地磨练自己,帮助更多的患者。
除了自己的医术要提升
中医儿科也要传承下去
诊室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和老师多聊几次天就能发现,他心思十分细腻、敏感,容易动情,每说完一段经历,他都会来一段走心的总结。
对中医的理想,这些工作中带来价值感和成就感,它们在很多微小的时刻一点点支撑起了林国彬的21年中医人生。
从去年起,林国彬承担起了学科建设、科室行政管理工作,从只是低头看好诊室的病,到带领年轻医生一起把中医儿科传承下去,这是他接下来的理想。
而我,也希望成为他这样的好医生。
文章转自:健康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