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黄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新生儿黄疸。一般新生儿黄疸,随着生长发育会慢慢消除。
然而还有一种病理性黄疸,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
「黄疸」是一种直观的症状,也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
当肝脏中的胆红素出现代谢障碍,胆红素就会因代谢异常大量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后,就会起到“染料”的作用。到哪“黄”哪,如眼睛发黄、全身皮肤发黄、尿液发黄等。同时还会伴有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
病理性黄疸,除了少数是由血液病引起的其余几乎都是因为肝胆系统疾病引起的这也导致了肝病患者,几乎都是身、目发黄。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到专科就诊,明确诊断 避免进一步损伤肝脏。
一般来说黄疸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
当人体发生溶血后,体内红细胞被破坏,导致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被释放进血液中,产生溶血性黄疸。急性的溶血性黄疸还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疼等症状。尿液呈酱油色或茶色,慢性的溶血性黄疸则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耳鸣、贫血、脾肿大等症状,多发于新生儿、青少年及接受输血治疗人群。
当胆汁排出受阻、堵塞胆道后,胆红素就会倒流进血液中形成梗阻性黄疸,同时伴有尿黄、皮肤黄、大便发白等症状。
一般阻塞解决后可慢慢恢复,当肝细胞受损后,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下降,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无法排出形成肝细胞性黄疸。同时伴有皮肤发黄、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呈浅黄色等症状。部分人群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多发于长期饮酒或患有肝炎、肝脏肿瘤人群。
黄疸本身并不可怕,但引起黄疸的原因需要警惕及重视。
在治疗方面,从中医角度来讲黄疸多因湿热内蕴、肝胆失疏引起、因此可以对症选择中药汤剂治疗,起到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作用。
综合改善肝胆功能、恢复代谢,同时辅以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起到活血化瘀、调畅气机的作用,进一步帮助恢复。
想要养肝首先要保持心情平和,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疏导、宣泄。从而调畅肝气 疏肝解郁,这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气血运行和脾胃运化功能。
其次要早睡早起,熬夜伤肝 尤其是超过23:00还不睡觉,会使肝脏错过休养的时间,迫使肝脏超长时间待机
从而出现消耗有余、补养不足的状态,乏力、口燥、咽干、目涩等症状都会随之而来。
最后还需要清淡饮食,肝是藏血的主要器官,吃多了油腻、煎炸、生冷的食物后,会减弱脾胃运化功能,使脾胃无法正常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从而影响肝脏。
好消息7月6日(周六) 上午首都名中医、肝病专家王宪波教授到宝安中医院(集团)肝病科出诊
有需要的市民欢迎前来咨询就诊
本文作者:肝病科 欧阳子琛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