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三餐不定时、重油重盐饮食,节食不吃等不良习惯的养成,也逐渐“熬坏”了胃。
胃炎成为了体检单上,异常提示的榜上常客,胃炎拖着不管,等到疼得受不了,才发现胃炎已经变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听着这么“可怕”的疾病到底有多“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
一般可以分为A型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B型萎缩性胃炎更为常见。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胃灼热、上腹持续或间断性胀满,小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症状的严重性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并不成正比,因此一旦出现胃部症状,建议及早去专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诊断 对症治疗。
提到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少人立马就能联想到胃癌。有研究表明,超过90%的肠型胃癌是由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的。
尤其是胃黏膜出现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癌变几率明显增加,75%的胃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病情有可能会在短期内进展为早期胃癌。
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从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仅需要4步。
虽然听着很严重,但实际上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大部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都可以逆转或延缓病情进展。
仅有不超过3%的人群会发生癌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因此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及肠胃镜检查。对于绝大多数的胃病,有显著预防效果。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第一步就是要根除幽门螺杆菌。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以恢复病变部位萎缩掉的腺体。从而将疾病转变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
对症服用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助消化药等缓解胃病症状。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药综合治疗,进一步帮助恢复。从中医角度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六型。
在临床治疗中宝安中医院(集团)脾胃病科主任程宏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痞、满、胀、痛、纳差”为主要症状,脾胃亏虚是内因 瘀毒是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因此治疗中应遵循温补脾胃的原则,对症应用“胃萎汤”加减方,从而达到益气化瘀、辛润通络的作用。实现标本兼治、消补兼施,同时还要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胃镜检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作者:脾胃病科 钱瑞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