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到,昼夜温差渐显,人体如同被投入“阴阳转换”的过渡期。此时若不及时调整,燥邪易犯肺、湿邪易困脾,中医有套“低成本高收效”的养生方案,帮你平稳入秋。
跟着太阳调“收放
作息 ZUOXI
立秋后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夏季早睡1小时(22点前入睡),借助亥时(21-23点)三焦经排毒时段养阴。
晨起后别急着开窗,先搓热双手敷眼30秒,再按揉睛明穴1分钟,预防秋燥引发的眼干。
白天伏案1小时,就起身做“扩胸展翅”:双手后背相扣,挺胸抬头5秒再放松,重复10次,疏通肺经郁滞。
三个“黄金穴”防秋燥
穴位 XUEWEI
鱼际穴(手掌外侧第一掌骨中点):用另一只手拇指按压,每次3分钟,酸胀感透达指尖最佳,能缓解咽干咽痛。
中脘穴(肚脐上4寸):晚餐后用掌心顺时针揉50圈,搭配足三里(膝盖下3寸)按揉,化解“贴秋膘”的消化负担。
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擦干后按揉涌泉至发热,引火归元防秋夜盗汗。
“润”字当头忌“猛补”
饮食 YINSHI
老话说“立秋啃秋瓜”,但西瓜性寒需减量,换成蒸梨(带皮切块蒸10分钟,加川贝粉3g)更合时宜。
日常煮水可选“双花双叶”:菊花3g、金银花2g、桑叶3g、荷叶2g,清热不伤胃。脾胃弱的人,试试山药茯苓糕:山药粉、茯苓粉各50g,加少许蜂蜜蒸糕,健脾又润燥。
少“悲”多“喜”养肺气
情志 YINSHI
中医认为“悲则气消”,立秋后要少想烦心事,多听《流水》等商调音乐养肺。傍晚去公园捡片秋叶,回家夹在书中做“秋信”,借自然之物收敛心神。
若莫名烦躁,就按压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左右各2分钟,疏肝解郁防“秋怒”。
立秋养生不必求“贵”,关键在“顺”——顺应天地收敛之气,用这些简单方法调和身心,就能为秋冬健康攒足底气。
审核/朱兴镇
责编/宣教科 邹志雁
审校/中医科 韩正雪
编辑/宣教科 赵铁钢
校对/宣教科 郑涵
供稿/中医科杨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