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7785794
声音,是无时不刻存在的
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声音会导致听力损伤
但它又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等你发现时很可能已经无法逆转了
其实更多的是企业在这一方面都会慢上一拍
别慌,今天小编来给你们上一课!
拿起笔来划重点
什么是噪声
噪声,从卫生学意义上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或有损健康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在职业环境中接触的噪声,可以称为生产性噪声。生产性噪声分为三种: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而像手机等各种播放器发出的声音、KTV、迪厅、广场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或场所发出的声音则属于娱乐性噪声。
声音的强度一般用分贝表示,比如正常的谈话声是50dB-60dB左右,城市交通噪声为85dB左右,鞭炮声在150dB左右。我国职业卫生标准规定,劳动者接触的8h/d或40h/w的噪声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
长期接触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听觉系统首当其冲,职业性噪声聋就是典型代表。
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是我国的法定职业病。
近年来,我国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增幅大。
职业性噪声聋的临床表现
首先出现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指听觉受强噪声的危害,当离开噪声环境,在安静的地方仍有耳鸣。耳鸣反过来掩盖听力,这时如果互相交谈,就听不清说话声。过一段时间后,耳鸣消失,听力又能恢复。
听力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病理生理现象,听神经细胞并没有受到实质性损害。
如果长时间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下工作,听神经细胞发生病理性损害及退行性变,就使暂时性听力下降变为永久性听力下降,出现噪声性耳聋。听神经细胞受损、死亡是无法再生的,因此噪声性耳聋是不可逆,目前也不可治愈。
噪声性耳聋进展缓慢,听力损失早期仅仅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对生活的影响有限,因此在耳聋的初期很少自己能感到耳聋,发展到晚期,听家人或朋友说话感到困难时才发现耳聋,此时已经无法治愈了。
除了引起听力下降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
(1)控制噪声源:这是最积极最根本的办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技术措施,如选择低噪声设备、安装消声器、用无声的液压代替高噪声的机械撞击等。
(2)控制噪声的传播:
一是厂区合理布局,如将高噪声工作场所与噪声较低的工作场所、生活区分开设置,以免互相干扰;
二是利用屏障阻止噪声传播,如利用山冈、土坡、树木草丛和已有建筑屏障等有利条件阻断或屏蔽一部分噪声,使得向接收者的传播的噪声强度减弱。
三是采用隔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强度,如将高噪声设备用吸声材料将其包裹,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装吸音材料;机器与地基之间,金属表面与表面之间用适当的充填材料充填减噪。
(3)生产车间进行合理布局:把各工作场所同类型的噪声源集中在一个车间内,与非噪声车间隔离开,产生噪声的车间尽量安排在一楼等。
(4)减少劳动者接触噪声的时间:如在隔音室里进行工间休息,或通过轮班减少每日、每周的接触噪声时间,也可降低发病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轮换工种,亦可降低听力损害。
(5)做好个体防护:个体防护是预防噪声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噪声的个体防护用品一般为耳塞、耳罩等护听器。用人单位应当为超过国家接触限值的噪声接触者发放合适的噪声防护用品,并建立护听器发放记录,督促劳动者按规定佩戴护听器,并跟踪记录佩戴人员的使用情况。员工也有义务正确佩戴护听器后再上岗作业,并且在作业全过程中,都应保持佩戴好护听器,破损的、污染的护听器应及时更换。
(6)做好健康监护工作:如从事岗位是噪声作业,则就业前应检查听力,若发现有噪声作业的职业禁忌证,则不可从事噪声作业工作。噪声作业的禁忌症有:a患有各种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b高频段3000Hz、4000Hz 、6000Hz双耳平均听阈≥40dB,c任一耳传导性耳聋,平均语频听力损失≥41dB。如果发现有噪声作业禁忌症,应避免噪声作业。对接触噪声者,应定期检查听力,及时发现早期的听力损伤,并给予妥善处理。
(7)做好培训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利。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接触噪声危害的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可针对防护做得好的劳动者进行适当地奖励。
(8)做好硬件及技术的预防:很多劳动者不佩戴护听器,因为戴上之后与同事交流不方便。那么为了方便佩戴护听器的噪声作业劳动者之间交流,可使用高噪声语音交互系统,这个技术可以完成高噪声下的语音识别,目前已有技术可实现85分贝噪声下,将一米处正常音量语音转换为文字,只要有网络和类似智能音箱的语音终端,就可组建高噪声语音交互系统。
怀疑“职业性噪声聋”怎么办
从事噪声作业劳动者怀疑自己是“职业性噪声聋”,可以要求企业依法安排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噪声作业的职业健康检查。宝安区各街道预防保健所可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此外还有民营机构也可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最后,我们呼吁大家
一定要保护听力,听力一旦受损,
不会失而复得!
希望人人享有职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