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755-27785794
一眨眼就到了2019年第三季度了,老惯例,今天也要给大家送上一层“防护罩”。
我们近期组织专家对2019年第三季度居民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判,并提出防范对策,评估结果为全区第三季度需特别关注预防登革热!重点关注预防食源性疾病、手足口病、高温中暑,需要关注预防流行性感冒。
下面将开始科普第三季度需要关注的疾病及预防措施,大家拿出小本本开始学习啦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夏秋季节高发。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极少数发展成重症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病例可导致死亡,人群普遍易感,二次感染患者、老年人、孕妇、儿童和有基础疾病者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重点场所:家庭、社区
重点人群:社区居民、外出旅行者
预防控制要点:
►杀灭成蚊:可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等来杀灭成蚊。
►清除孳生地:室内水养植物花瓶至少每周换一次水;清除室内阳台花盆和容器的积水;室外积水容器定期清理,水桶、水池加盖,搞好卫生清洁。
►做好个人防护: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传播登革热的白蚊伊蚊的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预防境外输入: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三红、三痛”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更适宜细菌的迅速增殖,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将进入食物中毒好发季节,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
重点场所:餐馆、学校 、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筑工地
重点人群:餐饮从业人员、出国旅行者、流动人口
预防控制要点:
预防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六大要点
► 保持清洁
* 餐前便后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经常还要洗手。
* 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
* 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 生熟分开
* 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
* 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
* 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 烧熟煮透
* 食物要彻底做熟,一般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 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到70℃。肉类和禽类的汁水要变清,而不能是淡红色的。最好使用温度计。* 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 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 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熟食在使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60℃以上)。* 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 使用安全的水或进行处理以保安全。
* 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要到正规超市或市场购买食品,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 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
* 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如果要生食。
► 不食用毒蕈、河鲀鱼等有毒动植物。
* 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警惕误食毒蘑菇中毒。
* 不食用含河鲀毒素的生物,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河鲀鱼。
► 特别提醒:聚餐后如多人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保留有关剩余食物、呕吐物和相关票据,以备相关部门调查中毒原因和溯源。
手足口病是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 岁以下儿童多发,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或疱疹为特征,出疹常见于手、足、口腔等部位,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和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神经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重症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4~7月高发,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极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
预防控制要点:
牢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的防控口诀,培养儿童养成下列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应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勤晒衣被。
► 喝开水,吃熟食,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
► 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 EV71手足口病疫苗接种,6月龄以上婴幼儿,应尽早接种2剂EV71疫苗,及时得到保护。
►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露天作业或体质虚弱的特殊人群,如果不重视防暑降温,可能发生高温中暑。高温中暑是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生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
重点场所:室外工作场所、农田等。
重点人群:婴幼儿及儿童、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室外作业人员、独居老人等。
预防控制要点:
► 及时获取并了解高温、热浪预报及预警信息。根据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 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供给含盐清凉饮料。
► 注意避暑。在高温热浪天气下,如果可能,应尽量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出行,尤其注意不要在阳光强烈照射下运动,如快走、跑步等。
► 户外活动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穿透气性好、浅色衣服,有助于散热;如果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建议穿长袖衬衫;戴太阳镜,使用遮阳伞,或戴遮阳帽;对于裸露在外的皮肤,可涂抹防晒霜等,避免日光性皮炎或晒伤。
► 及时补水。由于高温天气会使体温升高,容易缺水导致中暑,应注意及时补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但要注意不能过度饮水,应少量多次。
► 避免温差太大。无论房间内还是汽车内使用空调时,都不要把温度设置过低,内外温差不要过大;烈日中停驶的车最好不要马上开启空调,应打开车窗让热气排出,等车内温度下降后再开启空调。
无论在房间中还是汽车中,最好不要开着空调睡觉,尤其是停驶的车里通风较差,发动机排出的一氧化碳渗漏到车内会使人中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共分甲、乙、丙型三种,其中甲型流感病毒致病力最强。流感潜伏期通常为1~3日,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极度疲乏、流鼻涕、咳嗽及喉咙痛等,儿童还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点场所:家庭、社区
重点人群: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者是流感的重症高危人群,感染后容易出现继发性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控制要点:
►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高风险人群和市民可到社康中心自费接种。
► 市民平日应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抵抗力。
► 居室和办公场所要保持卫生清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 外出回来或接触过公用物品后要及时洗净双手。
► 少去人多拥挤、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 打喷嚏或咳嗽时避开他人,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并将纸巾及时丢弃在有盖的垃圾桶中。
► 一旦发现发热、咽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应戴上口罩及时就诊,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以免对周围健康人群造成影响。
撰文:张丽莎
审核: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