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信息公开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机构设置

中心动态

公告公示

党建天地

政策法规

疾控热点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预决算公开

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

日期:2015-05-15 信息来源:

 (通讯员:鲜敏 孙健)今年的5月15日是第22个“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补碘,重在生命最初1000天”。宝安区每年按照《深圳市防治碘缺乏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监测范围全面覆盖到全区各街道,开展了居民碘盐监测、8-10岁儿童甲状腺检查、孕妇家庭用碘盐及尿碘监测、水碘监测等工作,历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区碘盐食用率均达到国家要求,儿童、孕妇尿碘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碘是重要的“智力元素”

  “碘对人体智力的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区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胎儿期和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两个主要时期,此时缺碘就会影响小儿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可恢复的智力残疾。

  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缺碘地区、又没有得到充足补碘的一些中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非缺碘地区的同龄人。他们即使学习十分用功,但记忆力差,成绩依然不佳;成年后也难于掌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严重的缺碘则会产生呆傻、白痴等智力残疾(克汀病),这些人生活不能自理,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补碘

  区疾控中心专家指出“胎儿、婴儿时期所需要的碘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母体,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补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妊娠期间肾脏对碘的清除率增高,孕妇容易发生内源性碘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妊娠反应、水肿、妊娠高血压等缘故,孕妇会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从而导致了碘摄入的减少。

  “此外,部分乳母会担心奶汁含盐量高影响婴儿健康,也减少盐的摄入量,因此奶汁中排出的碘随之减量,从而引起婴儿的碘摄入不足。”因此,区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孕妇和哺乳妇女的碘需要量是比普通人群高的,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除坚持每天食用碘盐外,还应经常摄入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紫菜、海带等,既适应她们在特殊时期摄盐量少的特点,又能保证特殊时期充足的碘摄入量。

  ■专家问答

  问:海鲜含碘,沿海地区居民经常吃,因此他们不缺碘?

  答:海鲜中确实含碘,但其含量很少,远低于每日摄碘量150μg的生理需求量。海产品中只有海带和紫菜碘含量较丰富,但经调查,沿海地区居民虽然经常食用海鲜,却较少食用海带和紫菜这两种食物。根据卫生部门近十几年对碘盐覆盖率较低的部分沿海乡镇开展的碘营养调查,这些地区的儿童和孕妇尿碘中位数均低于WHO推荐的适宜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沿海地区居民如果不食用碘盐,仍然会出现缺碘。

  问:既然广东已消除碘缺乏病,公众还需要继续食用碘盐吗?长期食用会不会造成碘过量?

  答: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就是补碘。由于自然环境缺碘是长期存在的,而碘这种人体必需微量营养素不能在人体内蓄积,需每天补充适宜的量以满足人体每天的需要,因此补碘应遵循长期、微量、日常化原则。食盐是人体的每日所需,符合上述的原则。人类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食盐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价廉、能够长期坚持食用的优势,成为世界公认的补碘的最佳途径。从我省的监测情况来看,目前的食盐加碘的浓度不会造成补碘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