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察隅,山河交错,峡谷深邃。今年6月底,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何胜男带着医院的殷殷嘱托,跨越千山万水,毅然踏上了援藏这片神圣而又艰苦的路途。
两个月里,她迎着稀薄的氧气直面生命的脆弱,她以“生命守护”为信念,以“能力扎根”为使命,以一名中共党员的信念,在高原之上以仁心写初心,用行动传递大爱。一次次巡诊、一场场救治,不仅托起生命的希望,更培育出带不走的医疗力量。而她忙碌的身影,也悄然化作一座桥梁,连接起汉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雪山峡谷间熠熠生辉。
生命之约:1490克的高原生死竞速
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察隅县,何胜男和她的团队用专业与决心,为体重仅1490克的早产儿小扎西,搭建起一条跨越高原险阻的“生命绿色通道”。
这场竞速的核心战场,聚焦在早产儿救治的“黄金一小时”——这60分钟的每一秒,都直接决定着小扎西的后续生机。
1490g早产儿黄金1小时内脐静脉置管
面对高原低氧的特殊挑战,何胜男团队以精准高效的操作抢时间: 第7分钟启动呼吸支持,先稳住患儿脆弱的呼吸命脉;第40分钟完成脐静脉置管,快速建立起输送药物与营养的生命通道;第50分钟同步开启暖箱保温、生命监护、静脉营养与抗感染治疗,一套“深圳速度”的急救流程无缝衔接,在缺氧环境中为小扎西抢出了生的希望。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接到何胜男医生的紧急支援请求后,第一时间调配急救耗材并火速送达高原。 这份后方的快速响应,不仅填补了当地医疗资源的缺口,更为何胜男团队的一线救治筑牢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让这场高原生死竞速有了最关键的支撑。
1490g早产儿急诊剖宫产时手术室复苏
喂养与排便的双重困境,则是生命闯关的关键隘口。 小扎西因黏稠胎便堵塞肠道而反复腹胀呕吐,何胜男果断采用碘海醇灌肠助其排便,更将“初乳口腔护理”技术引入高原,用棉签蘸取母乳轻涂婴儿口腔刺激吸吮反射。当第6天小扎西终于尝到母亲的乳汁时,高原病房里的所有艰辛都化作了医护人员眼中的温柔。 30天的守护,让小扎西从1490克成长至2100克,顺利闯过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出院时,家属献上的哈达与锦旗,不仅是对生命奇迹的致敬,更是对这份跨越山海的医者仁心最质朴的礼赞。 1490g早产儿出院家属给我们献哈达和锦旗 心光之路:为高原孩子绘就心灵的向阳坡 何胜男的守护从未局限于病房。她走进下察隅镇中心小学,以“心里的小太阳”为喻,为留守儿童们上了一堂关于情绪管理与青春期成长的心灵课。 情绪气象站的温暖启蒙,让孩子们学会与内心的“乌云”共处。她用“想念不是错误,而是爱的证明”的温柔话语,消解了留守儿童的情感困惑;通过“说、写、画、动、帮”的五维疏导法,让孩子们掌握了与情绪对话的工具。当她把“求助如同感冒需要吃药”的比喻讲出时,高原孩子心中关于“示弱”的羞耻感,也随之消融。
下察隅镇中心小学讲课互动
优点轰炸的集体共鸣,则让每个孩子都成了自己的“闪光点主角”。在这场特殊的互动中,孩子们不再只以成绩论高低,“善良”“笑容温暖”“乐于助人”等性格与品德的闪光点被一一看见、大声赞美。这种集体性的价值确认,为高原孩子搭建起了自信的基石。 以雪山为喻的青春期对话,更是一场文化与成长的温柔碰撞。她将青春期比作“心里的小树苗在长大”,以本地雪山阐释“尊重”的庄严,用“欣赏不是爱情,是成长动力”的清晰界定,为孩子们解开了青春期的懵懂困惑。当锅庄舞、赛马节的文化元素被融入交往教育时,这场心理课便有了扎根高原的温度。 讲座结束后,僜人孩子梦梦那句“下次来我们部落吃手抓饭”的邀请,以及何胜男“知心姐姐”的长效承诺,让这场心灵点灯的行动有了延续的光亮。 下察隅镇中心小学讲课合影 雪域帮扶二月:守妇幼初心,践健康使命 为期一年的雪域帮扶已推进两个月,何医生始终秉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理念,既直接开展诊疗解决即时健康问题,又通过技术传授、健康宣教、搭建汉藏医疗协作渠道,助力构建当地“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从根源上推动雪域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提升。 然而察隅县医疗痛点显著,所辖6个乡镇卫生院均无法开展学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服务,抗体转阴后的学龄儿童需远赴察隅县人民医院进行补种,群众往返耗时漫长、经济负担较重(每次需花费数百元); 同时,当地家长育儿保健意识匮乏,辅食添加不合理、营养补充不规范、奶粉冲调不科学,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问题频发,区域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亟待提升。这些现状让何医生深切体会到群众的艰辛,更坚定了深入基层、务实为民的工作方向。 近三年来,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悉心鼓励与系统培育下,医院17名党员医生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医疗资源薄弱区域需求,通过驻点帮扶、巡回诊疗等方式持续深耕对口支援工作,以专业与责任践行医者初心,支援成效显著,累计接诊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6548人次,成功开展住院手术542例,有效减轻了受援地区群众就医负担、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同时以临床带教、专题培训、病例研讨为核心,为受援地区医疗机构开展医生专项培训80场次,覆盖医务人员2993人,助力当地医疗团队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真正留下“带不走的医疗力量”; 医院党委始终将对口支援作为彰显公益属性、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将继续强化引领作用,推动党员医生在医疗支援工作中持续发力,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注入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