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乃天地万物之根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它流动于身体的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和器官中。体内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是如何产生的?有何区别?如何调补?
一、体内之气交替循环
中医将体内之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大类。《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有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意思是说,人体的营卫之气由水谷产生,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传至肺,以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使五脏六腑皆可接受水谷精气。其中清轻而富有营养作用者为营气,重浊而剽悍者为卫气,营气循行于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不停地循行运转,一昼夜沿着阴经阳经交替循环不停地运转人体50周次,之后汇合1次。
二、四种气如何调补
1、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是生命活动的最原始动力,是以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为基础,需要在后天过程以水谷精气来维护补充,以保充沛。可选择双侧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4横指,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下3寸处)、双侧涌泉(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等穴位艾灸,帮助补益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促进消化,加快毒素排出,提高免疫力。
关元: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先天气海,养生吐纳吸气凝神之处,人体元阴元阳交关之处。小肠之气聚结此穴,并经此输至各部。
*选时:选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节气——“立春、立秋、夏至、冬至”的前中后共3天进行穴位艾灸调补,有事半功倍之效;上午9-11点(脾经当令)最好最佳时段,下午次之,晚上不提倡。
*注意事项:灸后含吞温水36小口,每小口含30秒后吞下,可化解灸后上火;6小时后冲凉;灸后戒房事3~6天,有利灸补之阳充分输达全身。忌吃冷饮、酒、辛辣、寒凉食物或水果,忌吹空调冷风。
立春、立秋、夏至、冬至,重灸主穴:关元。每天1次,每次灸30~45分钟,共3天。双侧足三里,每天1次,每次灸10~15分钟。夏至15天,加灸主穴:神道(第5胸椎与第6胸椎之间,督脉,神窍出入通道,温阳心神),效果甚佳。
2、宗气,由肺吸入自然清气,与脾运化输至的水谷精微之气合成,进而补充维系体内各处之气。如果一个人说话声音有气无力,呼吸气度很弱,则是典型的宗气不足。可手握空拳,适当力度捶打膻中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有助调补宗气。每分钟捶20次,连续做3分钟,每日1次。
3、营气,又称荣气,源于宗气,入贯心脉与血并行而遍布周身,与血关系密切。营气主要是化生血液,营养全身,推动血液运行。营气中主要成分为水谷精微之气,以营养作用为主。营气不足通常是因长期饮食不当、营养不良所致。所以要注意饮食均衡,适当摄入鱼、肉、蛋、奶及新鲜蔬果,有助于补充营气。
4、卫气,也源于宗气,运行于脉之外,遍布于皮肤、肌肉、胸腹等处,主要功能是外温肌肤、内暖脏腑;调节腠理,主管汗孔开合;抵御外邪入侵人体。在秋冬季,体弱者一旦卫气虚弱,不能固守体表,寒邪之气就会乘虚而入,造成身体不适。所以要适时添衣保暖,并早晚按摩太渊穴(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将两手的太渊穴靠在一起,相互摩擦3分钟,至穴位处微微发热即可。该穴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具有补益肺气、宣肺化痰之功。